- 发布人:qzjy
- 时间:2011-11-07
- 点击:4846
- 来源:[db:来源]
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《新教育之梦》中把理想的智育定位在“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,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,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”。朱教授指出,仅仅体现分数的智育,无疑是目光短浅的,忘却了教育的真正使命。他极力呼吁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,认为大量的阅读是我们智育的分内之事。这和我们的《新课程标准》不谋而合:“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,注重情感体验,有较丰富的积累,形成良好的语感。” 长期以来,“熟读成诵”一直是我们习得语言的最好办法,也是最有效的办法。为此,我们要求学生要多读书,读好书,重积累,重感悟。虽然老师们花了很大的工夫去办这件事,可我们的学生却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兴趣盎然,自然阅读的效果也就不能尽如人意。究其原因,我想关键还在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。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,这在低年级尤为重要。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对阅读有兴趣,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保障;因为有兴趣,就会减轻阅读疲劳感,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,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。《新课程标准》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“喜欢阅读,感受阅读的乐趣”,有乐趣才会喜欢。怎样才能使我们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?在我们的“新教育实验方案”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阅读浅近的童话、寓言、故事,诵读儿歌、童谣和浅近的故事,展开想象,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,感受语言的优美;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,背诵优秀诗文50篇(段),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。”我想,要使学生喜欢阅读,首先要让他们喜欢阅读的内容,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来说,一些浅显的童话、寓言、故事、儿歌、童谣、古诗等都是很适合阅读的内容。还记得上学期有一篇童话故事《三个小伙伴》,故事中的三个动物主人公形象鲜明、聪明活泼、团结友爱,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。由于故事情节生动有趣,学生们不仅上课时特别认真,而且还把整个故事演了出来。长长的一篇课文,没费多大劲,学生很快就把它背出来了。事实证明,只要是贴近学生实际,学生感兴趣的内容,学生一定能主动、积极地阅读,在阅读的过程中,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,能读懂就有收获,就有成功的快乐。有了喜欢的阅读内容还不够,还得有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才行。就拿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读书活动来说吧,学生的读书活动主要是分七大板块,既有课内精彩句段的熟背积累,也有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;既有古诗文的诵读,也有《新世纪文库》中优秀书籍的赏析;既要开展语文的实践活动,也要作好阅读笔记的记载……在读一读、演一演、背一背、唱一唱、比一比、写一写中,学生必将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无穷魅力,一定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。此外,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,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。这样,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学到了知识,得到了美的享受,同时也表现了自我,获得了成功,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,就一定会喜欢阅读。 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说得一点也没错,一切从兴趣入手,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吴金泽于2011年3月